环球网消息称,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及《星条旗报》近日报道,一架隶属于第83攻击战斗机中队(VFA)的F/A-18E“超级大黄蜂”战机在弗吉尼亚海岸附近执行训练任务时突然坠海。
飞行员虽成功弹射逃生并被MH-60R/S直升机救起送医,但战机至今沉没水中未能打捞。
这已是美军一年内损失的第四架“超级大黄蜂”,而该机型本是美国航母主力舰载机,频发事故显然也为美军舰载航空兵战力蒙上了阴影。
而就在同一天,远在琉球驻扎的美军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舰“新奥尔良号”突发大火。
据称,这艘满载排水量达24900吨的大型战舰从当天下午就开始燃烧,直至深夜火势仍未得到控制。
现场画面显示,两艘日本消防船正在舰体两侧持续喷水,但舱内疑似因易燃材料延烧,灭火进展缓慢,最后整整烧了12个小时。
据日本媒体报道,火灾最初起源于舰上食堂,但具体原因至今未明。美军曾一度撤回向日本提出的救援请求,随后又再度求助,暴露出现场协调可能存在混乱。
该舰曾在2009与核潜艇相撞,本次事故进一步引发对其舰体老化与管理疏漏的担忧。
而此次火灾若造成结构损伤或设备大面积浸水,修复工作可能耗时3至5年,费用高达数亿美元。
第三起事故,虽然与前两起事故不是同一天发生的,但也是在当天被媒体曝出来的。
据路透社披露,美军七月在加州测试无人舰艇时连续发生碰撞与翻船事故,其中一起是无人艇因软件故障突然失速撞船,另一起则在被拖拽时突然加速撞翻支援船。
这些事故直指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存疑。
多名美军官员透露,事故原因涉及软件通信中断及人为操作失误——这不仅说明技术未成熟,更反映出人机协同体系存在重大缺陷。
尽管美军试图借鉴俄乌冲突经验加快发展无人舰队以“遏制中国”,但连基础航行安全都难以保障,所谓“无人分布式作战”构想恐怕尚停留在纸面。
要知道,美军企图打造的是一支“能在无人指挥情况下集体作战”的智能舰队,每艘造价高达数百万美元。若连单艇控制都未妥善解决,大规模组网作战更是空中楼阁。
这一系列事故背后,折射出的是美军整体战备状态与战略野心之间的落差。
一边是亟需维持全球部署、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,另一边却是事故频发、装备老化、人员训练漏洞频出。
尤其是在西太地区,美军两栖舰艇与航母是干预区域局势的核心力量,而“新奥尔良号”这样的主力登陆舰若因火灾严重损毁,将直接削弱美军投送能力。
纵观美军近年表现——两栖攻击舰“好人理查德”号被烧毁、核潜艇撞山、驱逐舰接连发生碰撞、在红海与胡塞武装交手却未能展示压倒性优势——其实际作战效能与公众认知中的“全球最强军队”形象已有相当差距。
如今在西太区域,美军面临的不仅是外部挑战,更是内部战备管理层面的系统性考验。
分析认为,美军装备老化、人员流动率过高、维修保障跟不上作战节奏,是事故频发的主因。
而美高层一味追求新技术和战略概念,忽略了基础战力的巩固与人员训练的扎实性,进一步加剧了整体结构的不稳定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新奥尔良号”的功能定位相当于中国海军的071型船坞登陆舰,是美军干预区域危机的重要平台,尤其是美军设想的干涉台海局势的主力舰艇。
一旦该舰因火灾退出战斗序列,将直接削弱美军在亚太地区的两栖投送能力,那台海这张牌还怎么打?
事实上,随着中国反介入/区域拒止体系的不断完善,美军大型舰艇在西太海域的生存能力已备受质疑。
有专家指出,即便没有外部攻击,美军自身的事故率已足以对其战斗力构成严重威胁。
如果美军不能从这些事故中彻底反思调整,其在西太地区的所谓“高端威慑”可能将持续露出破绽。
从长远看,美军能否在无人作战、舰队现代化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,取决于其是否回归到扎实的训练、严格的维护体系和务实的战斗力建设。
而对西太地区而言,一支事故频发、战备状态不稳的美军,显然不足以支撑其战略设想中的“决定性威慑”。未来美国若希望维持其海上优势,恐怕更需要先解决好“自己能打赢自己”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