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立刚对这件事发出犀利评价,英伟达芯片问题重重,中国市场不要上当!
从全面封锁到有限解禁,英伟达H20的突然放行,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份“甜蜜毒药”,是美国精准投喂的阳谋。
四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辞如出鞘的利刃,誓言要“掐住中国AI的命脉”。然而,到了七月,风向却毫无征兆地变了。
特朗普的态度开始松动,释放出“可以卖”的信号,像一个精明的商人,在极限施压后,准备清仓甩卖。
英伟达h20的许可证,在中国科技界掀起了滔天巨浪。在项立刚看来,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“欺骗”。
他怒斥那些打算采购H20的企业,认为这是在拥抱美国的“过时芯片”,是引狼入室,为国家安全埋下巨大隐患。
最大的恐惧,源于那个看不见的“后门”。项立刚对此的判断更为直接和尖锐:“大概率有后门”。
他认为,美国费尽心机放行一款性能落后的高价芯片,绝非善举,其目的就是倾销库存、攫取利润,同时将一个可以被远程控制的“木马”植入中国AI产业的心脏。
但是对于部分中国企业来说,他们不买不行国产大模型一夜爆火,其背后对推理集群算力的海量需求。
市场不等人,业务发展的压力,迫使他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解。英伟达的H20,就是那个摆在桌面上的“最优解”。
尽管它的FP16算力仅有每秒148万亿次,大约是其旗舰产品H100的三分之一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“阉割版”,但它背后所承载的,是英伟达经营多年、几乎垄断整个AI开发领域的CUDA生态系统。
这个生态如同一张无形的网,将无数开发者、算法和应用牢牢捆绑在一起。对于习惯了这套体系的中国企业来说,切换赛道意味着巨大的迁移成本和未知的技术风险。
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,选择H20,是商业逻辑和路径依赖下的必然。h20的价格甚至比国产高端芯片更低。
中小厂商所用的算法模型大部分是开源的,很多开源模型因为训练环境就是英伟达体系,所以和国产芯片兼容是有问题。
解决问题还需要投入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,特别是他们用户如果没有明确的安全需求,那他们就主要考虑各种成本和落地效率了。
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买H20,怕性能不够用,更怕被监控,未来某一天被远程“锁死”。可如果等待国产芯片,又面临着产能严重不足和生态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。
当企业的决策者们在“买”与“不买”之间痛苦挣扎时,项立刚一针见血地指出,美国放行H20,绝非简单的清理库存,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精准投喂”。
它的核心目的,是利用一款性价比“刚刚好”的产品,来“巧妙捆绑”中国的AI企业。它的价格虽然昂贵,但在国产替代方案尚未成熟时,仍具吸引力。
这种“刚刚好”的诱惑,让中国企业陷入一种长期的依赖,使其技术基础完全建立在别人的沙滩之上。
更阴险的是,这种有限的供应,配合着“随时可能断供”的威胁,会让中国企业更加大量的囤积英伟达芯片,促进销量。
黄仁勋与特朗普的协商,以及英伟达同意向美国政府缴纳15%在华销售收入作为“许可费”的事实,更是揭开了这层面纱。
这清晰地表明,H20的放行,根本不是什么自由市场经济的胜利,而是一场由国家意志驱动、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商业行动。
特朗普这位纯粹的商人,用最赤裸的方式,将英伟达变成了美国对华科技战的一枚棋子。当H20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时,国产AI芯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
国产芯片异军突起,市场份额飙升至22%,其最新的910B芯片在性能上与H20相差无几。百度等巨头已经开始大规模采购昇腾910B,用于构建自己的超算中心。
这些数据和事实汇聚成一个清晰的信号:中国正在加速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,牢牢攥在自己手里。
这盘棋的关键,已经不再是某一款芯片的单点性能优劣,而是能否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、安全可控的完整产业生态。
在他看来,芯片技术的迭代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神秘莫测。他断言,“能造5nm,就能造2nm”,核心瓶颈只在于昂贵的EUV光刻机。
厂商之所以分代推出产品,更多是为了谋求商业利润最大化,而非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。他坚信,这恰恰说明技术已经攻克,只是因为事关重大,被列为了高度机密。
当历史的潮水涌来,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,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。
H20芯片的采购单,就是摆在所有中国AI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。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,而是一次关乎立场和未来的“站队”。
随着华为昇腾芯片的订单排到明年,寒武纪的股价在质疑声中一飞冲天,市场已经用真金白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国产替代的浪潮已然形成,留给犹豫者的时间窗口,或许真的“就这两年”。
项立刚那些曾经听起来略显激进的警告——“购买H20需要向国家报备,负责人必须承担终身责任”,在今天的背景下,似乎不再是危言耸听,而更像是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远见。
当一个国家的产业安全与一家企业的商业利益发生冲突时,孰轻孰重,不言自明。
最终的选择,不仅关乎一份订单的得失,更关乎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科技冷战棋盘上,我们为自己的明天,落下怎样的一子。
这一子,无路可退。